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话题 >

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议论文

小编: HYH何

国际不打小孩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是每年4月30日,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今天就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噢,关于国际不打小孩日你了解多少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国际不打小孩日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国际不打小孩日吧!

国际不打小孩日一

国际不打小孩日?怎么回事?

第一次听说国际不打小孩日,但是你知道,不打小孩日是哪一天吗?

在日常孩子的生长以及教育当中,父母起的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很多父母仍然选择棍棒教育这种方式。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2021年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它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1998年发起的。通过各种活动来宣扬繁体罚的。人权观念。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上百个国家以及民间组织参与。最早在美国,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亚裔移民家庭,以及一些低收入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存在虐待等严重的情况。正是因为美国存在虐待孩子的情况。美国的儿童组织发起了反对体罚儿童的运动。

设立这个节日目的也就是为了宣传繁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让大家引起重视。其实在我国也一直流传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的这个观念。但是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还可能会对他的心理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在普遍现象就是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不知道你们家庭是不是这样的呢?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源泉。现在。社会已经不需要那些读书的机器,而需要那些全方面发展的。嗯,孩子。希望大家为人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心平气和的引导好自己的孩子。平时在过程当中多对他们提出一些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国际不打小孩日二

今天要跟大家科普一个节日,也是中国家长不太知道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SpankOutDay)。这是美国一个叫做有效管教中心(CenterForEffectiveDiscipline)的反体罚组织,在1998年发起的活动,把每年的4月30日设为纪念日。到2011年时,世界上已经有百个国家的民间组织参与了这个活动。

这个节日的口号很有趣:

“请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大多数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笑了之。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常常给父母惹出了不少的麻烦。而父母总是会很严厉的训斥打我们,对于父母来说:我们疼,他们比我们还疼。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反而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的伤亡。棍棒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离教育的初衷已经远之又远了。

花季少女惨遭父亲毒打身亡

在清明节当天,汉中的一名11岁的花季少女雯雯却死在了父亲的棍棒下。因为雯雯前一天晚上留宿同学家,第二天父亲韩某在询问有关情况时,雯雯一直默不作声。

为了让其开口,韩某在当晚7时许至晚9时许之间,用树枝对雯雯的胳膊、背部、腿部等身体部位进行长时间抽打。当韩某发现被体罚的雯雯出现极度虚弱状态时,将其送往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死亡。

雯雯伤情之惨,让参与整个抢救过程的医生都哭了。双腿淤青,两个膝盖血水不断,浑身青紫,可谓遍体鳞伤。一朵生命之花,在尚未全部绽放之前,就被她的家人,那个一手将其栽培大的园丁,活生生地掐死了。

随着事情的发酵,引发了全国性的舆论影响。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官方微博都转发了这组报道。家长打孩子,正在成为全社会最新热议的老话题。

在小女孩有限的生命中,屡遭家暴,她的邻居、小区居委会物业、学校老师都曾替她讲过情,求她的父亲“高抬贵手”,还为此多次批评教育这位生父,却依然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面对质疑,父亲给出的答复是孩子“不听话、爱撒谎”。

想不透,面对一个自己眼中“不听话、爱撒谎”的孩子,作为生父为何那么缺少耐心,不去学习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偏偏选择毒打,甚至成瘾?

袋鼠麻麻今天打算搞个小创新,不写贴心服务的碎碎念,而是和大家聊聊:“家庭儿童暴力事件”的背后,家长和孩子的友谊小船怎么就能说翻就翻了。

“家庭儿童暴力事件”:城市大于农村?

或许大家会想,在“一家一个娃、怎能舍得打”的现代家庭中,发生这种“家庭儿童暴力事件”的几率极低。但一个事实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特殊性个案的背后,都遗留下一个无可挽回的巨大家庭悲剧。况且,此类触目惊心的新闻并不新。

仅在2012年,全国就有6起儿童被父母虐待致死的案件,见诸于媒体报端。难听的话、连成年人不能承受之拳打脚踹,重重地施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涉及年龄更小的儿童,这是每年都有的事在你我身边发生。

大部分人以为,家暴儿童的行为在农村地区较为多见,而实际上,城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前面所说的陕西汉中女孩就生活在城市中。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做过的调研结果显示: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案件在城市发生的比例逐年上升,2011年到2012年6月的一年半内,媒体报道过129个案件样本,占比58.14%的案例发生在城市,远高于农村案件发生率32.56%。

为什么?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案件,发生在“问题家庭”。所谓的“问题家庭”,是有人口流动、家庭矛盾加剧、父母结构发生变化等现象。

家暴的本质:权力的嚣张和内心的怯懦

袋鼠麻麻发现,虐童案件中的孩子,主要集中3岁到10岁。他们既无民事行为能力,又在体力方面与监护人力量悬殊。基于人的公平理论:即便有回击的勇气,也没有回击的实力。

“问题家庭”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袋鼠麻麻不予评论,但袋鼠麻麻很想说的是:家庭暴力的本质,并非体力的较量,而是权力的嚣张!一些落后的教育观点即为典型,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黄荆棍下出好人。而且,还美其名曰:我爱孩子!我是为了他(她)好!

在家庭中,当一个强者对弱者施暴之时,也恰能说明这个施暴者自身有着难以克服的怯弱本质。白天在单位、在社会受气,而回家拿孩子撒气。这种“窝囊废”会让孩子心生敬意吗?只能让孩子有更深的逆反心理,甚至在不听话的路上保持着变本加厉的势头越走越远。

如果真的爱孩子,当每一个父母在为生活披星戴月、四处奔波、辛苦打拼,产生心理上的变化,甚至最严重者可能成为畸形成人世界中的那个畸形螺丝杆时,更应该最大化去保障孩子内心的健康,尽量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负面影响。

家庭暴力的影响:身体心灵的双重伤害

如果你认为打孩子不会有多大影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多起家庭暴力致儿童死亡的事实证明,后果远比你想象的可怕。

201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儿童时期遭受虐待,或者得不到父母关爱,除了心理健康危害以外,还会对生理身体造成久远的影响,甚至会加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国内医学专家也曾对此做过分析研究,孩子浑身是宝,打骂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如果是长期的言语教育中,含有伤害、教训、辱骂的冷暴力,也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沮丧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你是否想过?一个儿童在家庭中被拳脚辱骂相加,将会如何由此影响及改变他(她)的一生?

爱暴力的家长:省点力气,多看几本书

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当家里的“熊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甚至撒谎成为习惯时,作为父母的你,会怎么办?在你自以为妥当的教育方式中,又有多少暗含暴力或冷暴力?“你怎么这么笨”、“你有某某家孩子的一半就好了”、“你长大有出息才怪呢”……这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话,同样也是一种暴力:语言暴力!

如此一说,估计很多宝妈妈又有点怕怕了,难道孩子只能溺爱、不敢严加管教了不成?当然不是!当孩子做错事之后,绝对不能任由不管,一定要注意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袋鼠麻麻不卖书,但有几本与这话题有关的好书,还是值得推荐(这些书都经典而畅销了,不用偶推荐~)。

龙应台是一个文字犀利刺骨、寒气逼人甚至能杀人的台湾女作家,但她的另一面,还会写出一些温柔婉转、款款深情的文字给孩子,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她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就是给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以理服人,跨越了两代人的思维鸿沟,这种母子心灵的碰撞,也感动了无数个“亲子问题”上出现隔阂和冲突的家长。

当然,既然提到书了,袋鼠麻麻也想再补充几本:《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训》,这种好书也都值得你随时翻翻。这些古今大家们,用他们的实际经历,教育你怎么成为一个好父母,怎么用最好的亲子沟通,帮你找到望子成龙的真正途径。

心灵关爱是一种陪伴,和孩子做可以无话不谈的挚友,以信任和鼓励让孩子敞开心扉、反思过错,而不是去做那个他(她)眼中最凶的人。这才是每个家长应该的责任与担当!更何况,用暴力去惩罚孩子,是最愚蠢的下策,只会让孩子在迷路上更加孤立,甚至改变性情。

袋鼠麻麻认为,之所以要选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因为它没有一种真理式的铁律。每个孩子个性不同,没有一个模子能成功适用于天下所有的孩子,更何况,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千篇一律的那颗棋子。但是,请记得,暴力或冷暴力,永远是社会零容忍、对孩子伤害最致命的武器。

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已出台!

很多家长可能还没注意到,咱们国家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出台了,从今年3月1日开始已经施行了。包括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是这部国家专门的首个立法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对儿童是给予特殊保护)。

如果对孩子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造成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侵害行为,都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部法律明确了,家庭暴力根本不是家务事,不是与其他人无关,而是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

在你的身边,如果你看到邻居或者亲属,有这些情况,你可以有法可依地出面制止了,而且可以选择第一时间报警。因为法律赋予了,保护儿童、遏制家庭暴力,是社会共同责任。

何为社会共同责任?

这部法律明确了: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儿童遭遇家暴之后,有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义务。如果没有报案,造成后果的,这些机构也将承担责任。

其实,在国际上,很多国家也是靠这种立法和社会帮扶共识来避免家暴的出现。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制定了家庭暴力相关法律。在美国,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民间组织十分活跃,会积极介入到这种零容忍的事件中,除了口诛笔伐的抵制以外,也会付出实际的帮扶行动。另外,美国一些院校法学院专门设立法律诊所,免费代理贫困的儿童受害者进行法律诉讼。

美国关于家暴的法律判罚,也相当严厉。如果父母出于管教的目的动手打了孩子,被邻居报警后,也会遭到逮捕。因为家庭暴力属于由政府起诉的公诉罪,一旦报警就无法撤销起诉。

同样,加拿大的许多省份,也颁布了这样的律法规制,出现儿童家暴情况,警察也可以破门而入,把施暴人带走,直到警方认为解除暴力威胁为止。

经常向孩子施暴的父母!剥夺你们的监护权利,已不再是一件相距遥远的事。要知道,按照现在已经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法院可以根据近亲属、居委会、民政部门等单位和人员的申请,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而剥夺监护权之后,家长依然要继续负担相应的抚养照顾费用,而到那时,可真是后悔莫及,你即便再想念孩子,恐怕也很难“大事化小”。

老古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板子上面出状元。”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长通常把孩子是当成己有的“私人品”。通常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的时候,会受到家长的体罚,旁人也无法去劝解,因为那些家长通常会说一句“我打我的孩子,管你X事”顶回来。暴力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小怪兽,豢养着它是你的权利,但你拿它出来虐待小孩,那你就该受到制裁了!

最后小编给大家公布谜底:凿子。使用凿子打眼时,一般左手握住凿把,右手持锤,在打眼时凿子需两边晃动,目的是为了不夹凿身,另外需把木屑从孔中剔出来。你猜对了吗?

国际不打小孩日三

好不容易过了“国际不打小孩日” 今天科普下如何科学地揍自家孩子

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刚过去,好不容易休息了一天,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如何利用正面管教的手段,在维护儿童人权的目标下,科学合理地揍自家孩子。

一、选择一个趁手的武器

在武器的选择上,常见有以下几种:

打孩子忌讳的是带着一时冲动盲目地揍,衣架、拖鞋、抡巴掌不仅显得打孩子这件事不够庄重,暴露了父母无法对情绪的失控和无力,而且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只会让孩子对惩罚防不胜防,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对改正错误更是没有任何帮助。

新加坡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一根藤条,当孩子犯了错,师长都会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后,在特定的地方取下藤条,对孩子进行教育,藤条不作他用,全职充当师长惩罚孩子的“道具”。

这根承载“专物专用”专职作用的藤条充满了一种神圣感和仪式感。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老师有权利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用藤条打学生手心,但必须有另外两名教师在场见证。

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有“揍”这个行为,而是因为孩子自身犯了错误,必须接受错误产生的后果,父母只是和“揍人的道具”一样的执行者,不是权威本身,这就是立规矩的具体体现。

二、选择好揍的部位

正确地揍自家的孩子,还要选对合适的部位,选好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选不对,还可能适得其反。

试想一下,假如您家的孩子比较皮实抗打,一拳揍下去,刚好打到孩子坚实的肌肉上,你会手疼,又一拳下去,砸在脑袋上,孩子脑细胞受损,从此更难听懂你的谆谆教诲,一错再错。

那么究竟孩子身上哪个部位是适合下手的呢?没错,就是打屁股。

这个部位皮肉皆嫩,神经分布少,无论从手感上,还是声音效果上,都能取得先声夺人和气势汹汹的打人气氛,往往还没下手,孩子就会被架势给吓到,直接认错。

巧合的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英文名称中spank一词,就是俗称打屁股。可见打屁股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还是国际角度上,都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

为什么呢?鲁迅说过,打蛇打七寸,打娃打屁股。说的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即便是父母,也不能被情绪所左右,以孩子的过错为借口,让自己的愤怒伤害孩子的身体或心理。

选择最不容易受到损害的部位非常关键,这决定了我们揍孩子这个行为不是以伤害为目的,而是以揍娃为手段进行的教育。

如果我们是以宣泄为目的去打孩子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让你在打的过程中很解气,但是打完又心疼。

三、营造好揍的氛围

揍娃现场,最常听到的是“错没错!”“敢不敢!”“不准哭!”伴随一阵阵的哀嚎和凄厉的惨叫。

这种揍娃的氛围比较嘈杂,孩子只能顾得上哭,带着一种屈辱向你认错,完事还往往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会觉得,白打一通。

那么怎么才能在揍得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沉默,保持一种不可琢磨的沉默。只听见藤条簌簌下落的声音,啪,整个过程缓慢、肃穆、庄严,空气中凝固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仪式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说话,孩子怎么认错,不认错,怎么起到教育效果。所有的交流应该集中在打孩子之前。

还没下手,就需要实现和孩子有语言交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规矩在父母之上,所以不是爸妈要打你,是你必须承担做错的后果。

言简意赅,态度坚决,接下来,你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打下去。

四、懂得如何善后

打完孩子还得会善后,善后善得好,亲子关系可以更加融洽。善后,也有讲究。可能这一打打下去,打开了两人的隔阂。

打完孩子以后,孩子不可能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顿暴击,更多的是站在原地小声地啜泣,带着一种委屈,带着一种不得已。

如果这个时候你扬长而去,就好比你做了一个精心设置的捕兽笼,就等着天真懵懂的孩子闯进来,而你尚未好好调教,就让他受了点皮肉之苦,便放出了牢笼,而且从此也不怕你精心布下的局。

因此,打完孩子,其实应该等孩子情绪稍作平静,再让孩子适度吐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达到交流的目的。

更有温情的善后方式,其实是和孩子共同承担之前的错。

孩子犯错,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纰漏。那么,父母跟着受罚,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了什么纰漏,也是双向交流的关键所在。

比如惩罚过后,父母可以反馈给孩子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犯了错,因此父母也接受惩罚,自罚少玩一个小时手机,或者其他合理的方式,都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爱,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和无所适从的恐惧。

愿天下,所有的大人都能明白,我说的“打屁股”和“双节棍”只是出于调侃,因为前者已经不适应7岁以上的孩子,他会觉得屈辱,后者不适应天下所有的孩子,因为真的很痛。

更希望,调侃背后的道理,大人都能懂得,因为不打孩子不代表不教育,是教育需要更加理性科学的方式。

国际不打小孩日四

国际不打小孩日 | 今天可以不用挨打了?

在劳动前来临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等着我们,就是传说中的“国际不打小孩日”。

很多同学可能会瞳孔震惊,居然还会有这样神奇的节日?

没错,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又叫作“无巴掌日”。最早是由美国一个反体罚民间组织发起的,旨在让家长正面管教。希望在这一天,没有人对小朋友动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上百个国家接纳了这个节日。

长那么大,几乎很少有人说自己没挨过打,因为我们的父母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坚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

当然也因为我们有时候实在太淘气,逮住揍一顿是最直接、最解气的解决方式。

昨天的推文很多同学在回复中提到,一旦考试考不好就会挨爸爸妈妈的揍。

其实不仅仅是考试

说谎了要挨打

作业不会做要挨打

不肯起床要挨打

不肯睡觉又要挨打

玩游戏要挨打

不爱吃饭也要挨打

爸爸妈妈吵架

可能顺便还要挨次打

……

不仅如此,爸爸妈妈还要变着花样打,用过的“武器”都不带重样的。

【拖鞋】

拿取方便,随拿随用。由于受力面积大,打起来不是很疼,但可以进行远程狙击。

【晾衣架】

最疼的“武器”之一,弯曲变形后攻击力加倍,但容易损坏,属于消耗型武器。

【皮带】

爸爸的专属武器,低配版皮鞭,超痛!

【铁砂掌】

不多说了,懂的都懂。

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妈妈再打我一次”全家福套餐。

现在很多家长,仍旧以“打是亲骂是爱”为教育准则,甚至很多同学都对挨打习以为常,认为打几下不会造成伤害。

但事实上,暴力带来的伤害要比,我们想象中来的严重得多:击打后脑勺,可能会引起一些呼吸衰竭并发症;击打太阳穴,可能会对视神经发育不利;打屁股,可能造成脊椎损伤;拧耳朵,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

不仅是身体,孩子的心灵也会受到严重的创伤,会产生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是暴力倾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打孩子是错误,并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这个为了防止自己暴走,而把双手捆住的爸爸……

为了防止挨打,也为了父母不生气,我们平时应该尽量避免和父母产生冲突,能用语言沟通的问题,就尽量不上手。

如果真的多次受到了家长的暴力对待,一定要打电话给警察叔叔,或是找到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们寻求帮助。

如果有家长在看这篇文章,也请注意,打小孩是非常错误的行为,动辄对孩子进行打骂,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要是再想打孩子,可以试试默念“不打小孩日”的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国际不打小孩日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