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ICP备2022019170号-1 曾氏祠堂对联 - 华夏对联网

对联,春联,华夏对联网

网站公告:祠堂对联,体现着氏族的历史和内涵。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祠堂对联> 文章

曾氏祠堂对联

作者:陵江居士; 来源:未知; 标签:祭祖对联 祖祠楹联 人气:

〖曾姓宗祠門楣題辞〗

三省傳家

“三省傳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參故事。《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爲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傳家”即由此聞名。

〖曾姓宗祠四字通用对联〗


省身世澤
傳道家聲

上聯典指春秋·曾參,孔子弟子。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聯典指宋·曾鞏,主張先道後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班判押
兩浙屏藩

上聯典指宋·曾公亮爲政有能聲,至夜戶不閉。累遷至同中書門下事。下聯典指宋·曾緻堯,出爲兩浙轉運使,性剛直好言事。

酒肉養志
童冠詠歌

上聯典指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養方法,認爲“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以孝著稱,奉養父親的時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時候,必請示父親允許,孟子稱他爲“養志”。後被尊爲“宗聖”。下聯典指曾參的父親曾點,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這樣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裝,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


武城世第
魯國家聲

此聯爲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三省門第
一貫家聲

此聯爲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聯。


武城世德
沂水家聲

同上。


南豐世澤
魯國家聲

上聯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魯郡。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年間舉進士,嘗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爲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郐緩,長于叙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亦以其與歐陽修并稱爲“歐曾”。著有《元豐類稿》等。另《降平集》也題爲其作。


南豐世澤
東魯家聲

同上。


南豐撰史
西府養親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于固,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年間進士,曾奉诏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善于寫文章,散文平易舒緩,長于叙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爲王安石所推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天聖年間進士,曆官會稽知縣、鄭州知州、開封知府,仁宗時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晚年向神宗推薦王安石,共同輔政。爲相十五年,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稱老成持重。晚年被兒子曾孝寬(官端明殿學士)接到西府孝養,世人都以爲榮耀。


舜雩逸緻
墳典淹通

上聯典指春秋曾點,姓曾,名點,字子皙。春秋莫魯國(今山東省平邑縣)人。唐·開元封“宿伯”,宋又封“萊蕪侯”。“舜雩逸緻”,謂其收藏經史之豐。下聯典指後周曾崇範,廬陵人。家中藏有九經、子、史諸書。南唐刺史賈皓到崇範家求書,并用自己的錢來抵償書的價值。曾崇範笑曰:“墳典天下公路,世亂藏于家,世治藏于國,其實一也,何估值以償耶。”曾崇範被诏授官太子洗馬,後遷爲東宮使。


酒肉養志
童冠詠歌

全聯典指春秋魯·曾參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參之父曾點嘗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大和保合
萬福攸同

此聯爲曾氏宗祠通用春聯。

〖曾姓祠堂五字对联〗

鼎新開國運
克服振家邦

孫中山撰(贈賜)曾姓宗祠通用聯


東魯家聲遠
南豐世澤長

上聯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魯郡。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


大學家聲舊
萬民氣象新

此聯爲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


魯國家聲遠
武城世澤長

此聯爲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才遇天麟地鳳
志在沂水春風
曾姓宗祠通用聯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南北真傳唯一貫
古今道學第三家

全聯典指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養方法,認爲“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曾氏後裔都尊寫《孝經》的曾子爲祖先。古有四大賢人:孔、顔、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學第三家”之說。


宗傳内無雙學士
聖教中第一名賢

此聯爲台灣省屏東市曾氏宗祠聯。聯以鶴頂格鑲嵌“宗聖”二字。


氣象更新綿世澤
現歸依舊煥人文

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曾氏楊公祠“若文堂”堂聯
“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處典型風水建築,位于三僚圩南面與曾氏楊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屬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稱是“若文堂”。“若文堂”結構非常怪涎,大門不是開在正房中間,而是在其山牆的一側,其天井分上下兩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間,與普通天井無異。下天井在山牆的正中開大門的位置,隻有三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牆上的意思。天井那扇牆特别高,完全擋住了視線。這座牆上對稱排列着二對燕尾牆,牆上有一種龍頭魚身的雕塑,這種是龍生九子的一種,名叫蚩吻,是龍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專用于屋脊做獸頭裝飾,避邪鎮煞。天井上用蚩吻裝飾,顯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義。“若文堂”是明朝時由三僚曾屋名師曾喬世主持設計的,大門不開在正面,據說是爲了維護長房的利益,因爲正中開門與長房有礙。大門開以側面,是側面山頭大吉。 “挂壁天井”在風水上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翻肚鯉魚形”,據說這座祠堂的門多次遭雷擊,這裏又有一個講究,叫雷越打,鯉魚籽越多。因爲一打雷,鯉魚便産卵,象征人丁更爲興旺。 “若文堂”的山頭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醜分金,甲方開門,出子口,卯水上堂,對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開大門,正面開門沒有山峰,而側面開門是一個尖峰,甲方開門對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這副對聯,說明曾氏三房建祠時,是盼望後世多出文彩。事實上,三僚的國師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這個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爲水池,兩側建有兩排平房,後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閉在祠三面,中間留有卵石鋪成的走廊,連成一氣,成爲一個頗具規模的方形圍屋。三僚曾氏這一房人丁很旺,僅長房就達800多丁。


天下斯文宗一貫       
古今喬木第三家
 
廣東省深圳市保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新橋村曾氏宗祠約建于明代(一說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橋一帶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據說他們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之後,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進三間,由檐廊、山門、前殿、正殿和後廳等組成,氣勢恢宏,是深圳現存最大的古祠堂。走過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門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額撲進眼簾,兩側柱木上镌刻着這一副對聯,聯語說的是先聖曾參的事,因爲曾參在孔門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後人便自稱“喬木第三家”。據說居住在這裏的曾姓後人崇尚詩書傳家,僅前清時便出過翰林7個進士、數十個舉人和秀才,祠前現存的10多對旗墩,便是彼時族中子弟中舉或升官時升旗慶賀留下的遺迹。


一部孝經贻世業
八家文蘊紹宗風

此聯爲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堂聯。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淵源流九洲

此聯爲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宗傳内無雙學士
聖教中第一名賢

此聯爲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宗聖”堂名。


〖曾姓宗祠七字以上通用楹联〗

祖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
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此聯爲廣東省始興縣太平鎮東湖坪村曾氏宗祠聯。


聖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
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此聯爲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祭祀聯。


投杼逾牆,誤疑賢母
躍舟赴水,飲恨貞妃

上聯典指春秋時,有人告曾參母曰曾參殺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懼,投杼逾牆而走。下聯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鍵被清兵所擄,其妃曾氏沒水而死。


姓肇武城,溯明新綿遠,經義流芳,由古至今,錫爵封賢昭閥閱
基開甯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台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此聯爲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道德春秋,學繼一宗聖
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此聯爲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泗水樂從遊,親炙既深,道統源流傳一貫
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此聯爲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
宗公流慶,冀将锺釜妥先靈

此聯爲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堂聯。


衍一貫薪傳,聖道淵源昭萬古
相三朝誼辟,官勳赫奕振千秋

此聯爲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
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此聯爲湖南省洞口縣高沙鎮曾氏八支祠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
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此聯爲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後先合撰
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聯。


述格緻、誠正、修齊、治平之傳,萬世成承厥訓
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

此聯爲山東省嘉祥縣曾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在《大學》一書中提出的思想:“格緻(格物緻知)”、“誠正(誠意正心)”、“修齊(修身齊家)”、“治平(治國平天下)”。下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道統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顔,來者直開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并駕歐蘇

此聯爲曾氏宗祠通用堂聯。


爲孔氏高徒,志可與、道可傳,橋梓聯輝,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碩輔,治有聲、政有績,棣華競秀,堪稱難弟難兄

此聯爲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聯。


蒲田分派,瓊島移居,百餘年廟貌重新,惟長念水源木本
閩矯登科,陵陽作宰,廿數世鳳徽共仰,願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對顔撰海南省海口市邁德村曾氏宗祠聯
浪淘歲月,560多個春秋,有動亂也有安甯,有險峻也有平坦,有順遂也有困厄,有榮耀也有屈辱,有豐美也有貧陋,有歡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龍窩坡前,邁德村在這片沃野上,守護着祖先遺訓、“魯國家風”,守護着古典勝迹、移民文化,守護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譜。走進綠意盎然的村莊,走進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滿了懷古幽思、滄桑之感。木質結構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1787年)。如今門窗破損,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盡皆褪色。拜祭亭已毀,隻遺幾個石礎。宗聖殿神台兩邊的圓柱上貼着中國科舉制度末期廣東最後一個解元、清末先進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對顔撰寫的這副楹聯,全聯44個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曆史,濃縮了移民的文化。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祠堂对联> 文章
本文网址:
上一篇:曹氏祠堂对联
下一篇:袁氏祠堂对联

相关信息

{sdcms:include("sdcms_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