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话题作文 > 成长作文 > 反思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

小编: LV_Z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1

  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学习教学经验,在学校“评比课”活动中,通过精心准备和备课组、教研组的认真研讨和指导下,我较满意地开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我选择本节课作为授课内容。

  上完本节课后,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实录,并与备课组老师及其他老师交流,自己静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的认真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并能分析出这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由于本节课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自己感觉比较清晰,步骤比较顺畅。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几个感觉比较理想的体验:

  1、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入手,贴近生活

  我从实际问题“在浦东世博园区内,有三个地铁车站,要在中间建一个展览馆,请问展览馆的位置建在何处才能使三个地铁车站到展览馆的距离相等呢?”引入,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适宜的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和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规律让学生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我首先从“画一画”活动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学生自己去测量、猜测结论,这时老师并不直接灌输,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引导挖掘出逆定理,这正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

  3、整堂课我设计了“十个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学生在实实在在中探索、接受了新知识,有所收益。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在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活动得出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让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的证明时,我引入分类思想,分两种情况加以证明。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从集合的角度理解时,又在对学生渗透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5、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这为学生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本节课得到的定理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点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已知)

  ∴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这个几何语言的表述又可以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课后应用时走弯路。

  逆命题为: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PA=PB(已知)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用集合的思想理解时,制作了动态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7、整堂课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应较好,接受、吸收情况也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会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而且在探索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8、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例题和练习的解决,把单单是为了做出题目,而是通过题目把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解决后能引导学生适时做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并发现规律和有用结论。

  当然,整堂课静下心来思考感觉有很多不理想之处。

  首先,对于引入时的情境问题,学生回答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但由于自己没有做好对学生回答情况的估计,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而是一带而过,转入新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及时应对。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进行证明时,由于证明的思维方法平时很少接触,所以没敢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师提示方法,缺少了学生对逆定理证明的思维,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不利于他们对逆定理的理解。课后,向一些学生再次提出逆定理的证明方法,他们也能自己去思维,而且想出了更多的证明方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例如:已知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同学就说“老师讲的两种方法可以,还可以过P作的平分线,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证明这条角平分线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从而证得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等。通过这些,给我一个深刻的启发,以后的课堂教学应多相信学生,多给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暴露学生思维方式。

  再次,应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整堂课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应对,在学生碰撞出不同意见的火花时,能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引导,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会更加深刻。

  最后,整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教师要善于把握时间,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如最后的例2可以适时删减,增加学生活动做题时间。

  总之,从对这节课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中,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本校的教学工作做出一点贡献。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2

  一、构建崭新的交互环境,师生互动性更强

  本节课我采用了电子白板授课,改变了以往PPT课件授课模式,PPT课件的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伴随着一步步的点击,投影出幻灯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很受局限。通过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操作课件可以直接在触屏上进行,例如: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避免了在讲台与黑板之间来回走动过程中分散学生注意力。白板教学环境下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例如:探究新知2中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方法,而不会出现黑板不够用的状况。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人与课件之间的交流。同时,白板课件每个页面中的素材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

  二、建立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创设情境中,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形式,而是改用七年级学习过的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在学生回忆并解决后将问题变为“建在何处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学内容,不但符合学生的元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且题目设计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形成自我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的主导性

  在这一节中,所介绍的定理实际是在七年级曾经探索过的命题,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当时采用的方法是折纸法,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和渗透,例如:归纳法、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创新性的使用教材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我没有直接采用课本中的方法,而是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分类思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证明:(1)当点P在线段AB 上,即点P与垂足重合时,显然点P是线段的中点,因此有PA=PB;(2)当点P不在线段AB上,同教材中的证明,分两种情况考虑这个定理的证明。还有在逆定理的说理过程中,课本上没有给出证明,我也引入了分类思想,分两种情况证明:(1)如果点P满足PA=PB,且在线段AB上,那么,点P显然是线段AB的中点,而线段的中点自然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如果点P不在线段AB上,且满足PA=PB。让学生探究和展示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实际教学效果

  在实现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 和求知欲望,同时能够跟随着老师的提问而不断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探究2的方法的多样性上,学生能积极探究 ,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成果;在尺规作图上,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通过巩固达标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目标,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