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精选3篇】

小编: 北巷以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精选3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板书:

  草原

  人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文中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显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里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精选3篇】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3.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三、词语:

  缀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 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和李Z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 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Z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和李Z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Z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 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 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精选3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 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 吟 搀扶 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 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 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