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春联,华夏对联网

网站公告:华夏对联网自建立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内容,影响着对联文化的走向。您的支持,是华夏最大的动力!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风景名胜古迹对联> 文章

回族对联文化和回族对联大全

作者:陵江居士; 来源:未知; 标签:回族对联 人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短小精悍,内涵深广,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对联的实用功能几乎超过了任何文学体裁,用于门庭、书斋、楼台、亭园、寺庙、商店、会场、剧院、陵墓、旅馆、饭店的点题装饰等,对联总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它又和书法结合,融诗、书、文为一体,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回族对联的出现,为对联艺术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在思想上开拓了对联艺术的新境界。
  回族对联作为回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回族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回族对联产生于何时?它在回族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回族对联又是怎样传承和发展的?
    回族是一个在文化上善于“拿来”的民族,回族先民一踏上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就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学习。回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是全面的、深刻的,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就是其表现之一。而对联是跟汉字密切相关的,没有汉字就没有对联。中国传统对联的产生,学术界已经把它的年代大致定于唐代甚至更早,唐代也是回族先民开始在中国活动的时期。
  随着回族汉文化程度的加深,首先在回族清真寺里出现了回族对联。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回族清真寺楹联看,数量较多的清真寺回族对联的出现应该在明代后期,即以王岱舆为代表的汉文译著开始之后。这一时期是传统对联发展繁荣的时期,正好也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当然,回族清真寺对联只是回族对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代表回族对联的整体创作。因此,应该将回族对联的个人创作和回族清真寺对联的创作区别对待。笔者认为,回族对联的个人创作比回族清真寺对联早。唐宋元时期有无回族先民的对联出现,目前我们还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但是在对联兴盛的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回族对联的个人创作。明代回族政治家海瑞就有副自勉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他还为峨嵋山题写过一副对联:“举头望明月,放眼看青山。”
  清代回族学者马注写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

  世界剧场,人生傀儡。叹世人,将眼前富贵错认为真。忽地里七旬八旬,却原来一场扯淡。只缘这耽空逐妄,片时虚哄。全不悟,生何来?死何去?把无价光阴贪名逐利。转眼间,赤身归去,问谁是贴身伴侣?
  形躯械??,家计桁杨。悲凡夫,把末后凄凉反将作假。若不是千了万了,说不尽百万牵缠。皆因那祝像信邪,一世空忙。何曾想,令当行,禁当止,将有用才智悟释参玄。只等待,烈焰相侵,悔从前错认交游。

  这副对联的回族文化意味特别浓厚,而且熟练地运用了对联的写作技巧,说明清代回族对联的创作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回族经学大师马德新著有《马复初楹联集》一书,更表明回族对联的创作不仅在质量上有了提高,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其影响也不断扩大。杜文秀是云南回民起义领袖,他不仅能武,而且能文,写过不少对联,并且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在回族传说《是个干大事的人》中,讲述杜文秀十四五岁就中了秀才,大伙儿凑钱请来戏班唱戏,要杜文秀写一副对联,杜文秀几下就写出来了:“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清代回族对联的创作,回族作家也积极参与。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号澍生,安徽人,是清末著名回族文学家、教育家。薛时雨写了大量对联,很具文采。如他为南京玄武湖题写的对联是:

  三百年方策犹存,剩凫渚欧汀,时有云烟入图画;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

  他为扬州平山堂欧阳修纪念馆题写的对联是:

  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

  回族对联有专业创作的作者,临潭回族学者马景山就是其中之一。马景山(1906—1985),名仰乾,字景山。他博学多才,善于医道,好于诗词格律,精于对联创作。他一生创作了两万余副、近二十万字的对联,大部分收集在他的《清真格言联璧》手写集子里。马先生既深谙伊斯兰文化,又有扎实的汉学功底。其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博大精深。他的对联有的深奥精练,有的明白浅显;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二三百字,或借物起兴,或直抒胸臆,或阐发哲理,或箴言相劝。其作品数量众多,思想博大精深,文采斐然,在中国回族对联创作史上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下面精选几联,以了解其思想与文采:

  生物似种树,命即其根,形同乎杆,枝叶花果全树木;造化如作文,理出于心,象显于字,起承转合成文章。

  修身必先正心心地光明五官百骸随我用,作事预先立志志气远大千变万化任他转。

  中国人,外国人,全世界人,本是独根分枝的一株树,不宜互相仇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如像同父异母的三兄弟,应该彼此亲爱。

  在河南郑州,杨太森先生也是多产的回族对联作者,他先后公开出版了《楹联六百副集》《楹联续编》两部对联专著,内容相当广泛,也不乏联中佳作。
    在回族历史上,专门进行对联创作的学者并不多见,以儒释伊的大师王岱舆、刘智、马注等的作品也只是偶有涉猎。宗教学者宣传伊斯兰教义弘扬中华文化,其思想有的就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马松亭得知哈德成阿訇归真时,特书挽联:

  洁身卫道,我与君有同志焉,兴学育才,我与君有同心焉,往事思量,犹忆春申联夜话;景星庆云,我教之经师仰之,泰山北斗,吾教之学者宗之,故人寥寥,那堪秋雨助愁怀。

  有些教派和门宦的创始人、继承者也留有一些对联,可了解其思想。如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就写有十几副对联,可观其思想之一斑。他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清岂易清,欲清须一尘不染;真诚难真,要真宜万缘皆空。”该对联一联之中嵌三个“清真”,可谓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清真”的理解,加之分析精辟,见解深刻,不失为佳联。哲合忍耶的马元章也写过“起于泥,止于土,始终如一;发乎西,汇乎东,源流无二”,“格物致知清心显性奚云易,作忠尽孝成仁取义尚曰难”等对联,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宗教知识和扎实的汉学功底。
  在回族史上,一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人,往往被邀请为落成的清真寺题匾撰联,以增加清真寺的知名度。1947年,西道堂西大寺落成时,马步芳就写了两副对联以示祝贺,其一是“道若江河,千秋不灭惟真理;明并日月,万物兹生本化元”,其二是“抱一守贞,仁施宇合遵天命;穷神知化,教阐伊兰本圣行”。此外,也有为回族古迹题写楹联的。近代西北马福祥为刘智在南京著书立说的清凉山扫叶楼撰写楹联一副:“屡开万里眸,绿树浓阴美,秀比前人图画;山耸一枝笔,展青天作纸,书成大块文章。”
    民间创作是回族对联在创作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作品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清真寺汉文对联的作者大致有两类,其一是有姓氏可考者,其作者身份、职位直接可从楹联上得知。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楹联上没有作者、写作年代,但群众记着他们的名字并传承着。他们是本坊或远近闻名的经汉两通的回族学者,给新落成的清真寺题对联,往往不留姓名。原因是有的对联是本坊回族穆斯林集思广益而作,属集体创作;或由于地域的差异,交流的局限,记载的缺乏,有些名盛一时一坊的作者,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逸名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回族清真寺楹联中。
  回族对联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宗教性,因此,回族对联的分类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从创作的语种来说,回族对联可分为汉文对联和阿拉伯文对联。在这里,我们只以回族汉文对联为主,暂且将回族对联按思想内容、应用范围和书写方式进行分类:按思想内容,回族对联可分为宗教哲学联、民族历史联、抒情寄怀联、景物联等;按应用范围,回族对联可分为门联(清真寺、拱北)、节日联(回族三大节日及其他庆典)、名胜古迹联、挽联(包括墓碑联)、人物联等几类;按书写方式,回族对联可分为镌刻类、砖雕类、手写类等。回族对联作为传统对联的一个分支,给传统对联的艺术宝库里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新品种,在思想内容上开拓了一个新境界。

华夏对联网贴几幅回族对联,仅供联友欣赏:

古尔邦共享牛羊骆
穆斯林不分你我他

真主之道,善身善世
至圣之教,成己成人

抱璞归真之功自备三乘内
建纲认主妙悟常存七日功

明心见性足微主圣渊源
承前启后阐发天方道统

体大公而遵主命,善身,善世,洵哉仁熟义精
本真诚以履圣行,成己,成人,允矣道全德备


 

当前位置:华夏对联网首页更多 > 风景名胜古迹对联> 文章
本文网址:
上一篇:清真菜对联

相关信息

{sdcms:include("sdcms_foo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