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体裁作文 > 议论文 >

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

小编: 孤街浪人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

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一

母亲节的由来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世界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以颂扬母爱的伟大。 或许你不知道,母亲节的倡议起源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嘉芙顿城的一家主日学校。

1876,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Jarvis)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

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以发扬孝道,初时反应冷淡,但她不气馁,继续向各界呼吁。

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反应热烈,终于获得维州州长支持,并于1910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

接着,美国多个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先后对母亲节给予认可,举行庆祝仪式。

到了1914,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请国会通过决议案,将母亲节定为全美国的节日,并促请人们“公开表示我们对母亲的敬爱”。世界各地相继仿效,遂成为“国际母亲节”。

安娜原建议以她母亲的逝世日5月10日作为母亲节的日期,但后为方便人们共叙天伦,便选定在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母亲节的来历

据美国一旅游网站介绍,最早的母亲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于春天举行的活动,他们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衆神之母赫拉致敬,早期的基督徒也在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举行节庆活动纪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格兰,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爲母亲节,并延展到爲所有的母亲举行庆祝活动,活动包括在教堂举行纪念玛利亚的仪式,以及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祖母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始自1872波士顿JuliaWardHowe女士的倡议,将这一天献给和平。到了1907,费城的安娜?贾伦斯(AnaJarvis)女士认爲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爲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因此提议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日设立一个全国母亲日,怀念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并率先在宾州开始庆祝。

至1911,几乎美国的所有州都设立了这一节日,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WoodrowWilson)在1914正式宣布这一天爲美国的母亲节和全国法定的假日。

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多数国家如澳洲、美国、丹麦、芬兰、义大利、土耳其和比利时,都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二祝母亲节的。

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二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小班春节的由来教案【通用3篇】三

古时候,解梁一带的人不信佛,把木头雕成的佛像让小孩玩,有的坐在屁股下,有的拿两个佛爷头碰,看哪个头硬,哪个头先烂,有的拉完屎还用佛像擦屁股。

到了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打了小报告,把玉皇大帝气坏了。立时就派关公天神下凡,要他去正月十五火烧解梁城,还说他到时候站在南天门上观三天火。

关公化作一位老人,下凡来到解梁,心里好不纳闷,我是解梁人,解梁人最心善,怎么能坏呢?怎么能用火烧他们呢?正思付,迎面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背着一个大孩子拉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走不动,哇哇直哭,她却一直拉着小孩子,不停地吆喝他快走。

关公很奇怪,就上前问询:“人家都是背着小的,让大的走,你为什么反了个个儿?”妇女说;“您老有所不知,这几日我住娘家,今儿有人捎话,说我婆婆病的厉害,我恨不得一步赶回去,好侍奉她老人家。按说我背着小的,拉上大的走的准快。

可大的是我前房姐姐留下的,小的是我亲生的,我若背上小的,别人会说我不贤啊。”

关公听了十分敬佩,他想:多好的心肠啊!这样好心的人,要把他们烧死,良心何在?可玉帝之命又如何回复?

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妙法。关公赶紧对妇人说:“你们要祸临头了。玉皇大帝因你们不尊佛像,派我放火烧城来了。

我就是天神关公啊。可我看你们如此善良,那能忍心下手。你可把这消息传开,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到十七连放三天焰火,这样才能平安无事。”

中年妇女万分感激关公,再三道谢,迅速把这消息传遍了解梁城内外。到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晚上,家家户户大放焰火,夜空被照得通红,连玉皇老儿也在南天门上直夸关公会放火。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关公救他们免受灾难的恩德,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七大放焰火,有的还放起架子火。慢慢的,放焰火就成了汉族人民庆节日闹红火的民间习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