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联网 > 字数作文 > 2000字 >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

小编: 北海有鱼

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一

假如你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不是故意的错杀了人,并没有伤害自己的母亲,却被诬陷杀了自己的母亲,被诬陷为一个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的杀人犯——你会怎样呢?

《局外人》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当我读罢这个故事,放下那薄薄的一册书时,心中的沉重已经狠狠地敲碎了什么东西。

现如今,生活在一个不信教的国家,人们也许无法理解当时宗教对普通人的伤害。文中的主角莫尔索错杀了一位阿拉伯人——这不是故意杀人,本就罪不至死,而且莫尔索母亲的死更是与他本人毫无关系的,却被判处死刑,被当做罪大恶极之人。

这个故事十分荒谬,甚至连主角莫尔索也是十分荒谬的——他是一个一个冷淡到情感缺失的人,一个在自己被判处死刑被狠狠污蔑时仍能条理清晰的讲述故事的人。作者希望用荒谬来讽刺社会,以“荒谬”反击荒谬,这正是《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的思想,当然也是作者阿尔贝·加缪的思想。在《局外人》整个小说都是选用一种与主人公性格一致的枯燥、呆板、闪烁的语言风格来连接全文的,主人公在众人眼中是“荒诞”的,众人在莫尔索的眼中也是荒诞的。整个小说如同演一幕滑稽的小丑剧,所有的人包括观众都是荒诞的。加缪在这里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丑态。

创作这个作品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各自顾不暇,社会的风气本就冷漠无情,有很多人同莫尔索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枯燥而呆板,这就是局外人。作者写的是莫尔索,但其实又不只是一个莫尔索,他写的是社会里千千万万的局外人。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莫尔索。

当读者看着莫尔索被法庭上的人妖魔化,曲解和诋毁时必然会有负面的情绪,或生气或鄙视,可是身为主角的莫尔索却毫不关心,甚至没有什么难过的情绪,直到被判了死刑才有一点惊慌——这在读者眼中看来,就是一个悲剧。

当执行死刑之前,神甫曾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潜心忏悔皈依基督教,可是莫尔索态度坚决地不肯,他不相信什么飘渺的来生来世,他也不相信基督教那些所谓的天堂地狱,什么永恒的上帝,他否认这些幻想,并且不屑一顾。

这其实又何尝不代表着作者对于这些幻想的态度呢?

加缪一直很喜欢莫尔索这个角色,他认为《局外人》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他选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而加缪在《局外人》中所表现出来是一种比传统的人道主义者更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不仅描写荒诞,而且还提倡个人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创造,从而表现了对人的自由和本真的尊重和依赖,这就比其他同时期的现代派走得更远,更深入。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二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科学实验王》,这本书讲的是云、大气压、风、百叶箱、热和地球辐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湿度计的制作实验,湿度计是用来测量空气重的湿度的,一般是用百分比(%)来表示。

湿度计是我和爸爸一起动手做的,材料有:玻璃纸、硬纸板、15厘米以上的尺……。我和爸爸一边寻找材料,一边看书上的制作步骤,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完了湿度计。我拿出了小喷壶,小心翼翼地喷到了湿度计上,指针马上就下落了,指到了对应的百分比刻度位置,制作温度计还真好玩。

以后我要多看书、多动手、多做科学实验!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三

今天,我到图书馆看书,发现一本书叫《中国未遗忘》,我纳闷:中国未遗忘什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看来起来。

原来这本书讲的是讨厌的日本人想把我们的家园——中国给占领。于是他们在长沙大开杀戒……但他们没有如愿以偿,因为中国的子民们一直努力地保护着他们的家园。

第一次会战讲的是日军想从开战点一直向前冲,然后把长沙占领。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长沙的边界,已经埋伏了许多中国红军。日军一冲过去,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日军只好撤退。

第二次会战讲的是日军想从长沙的东北角冲进去,但他们又没有注意,中国军队已经把长沙包围了。于是日军继续前进,最后被中国军队打了回去。

第三次会战讲的是日军决定先让飞机和炮弹放烟雾弹,然后趁着烟雾跑进长沙城。但中国军队已经整理好了队,决定分三次攻击。开战了,日军开始释放烟雾弹,然后他们趁着烟雾跑了进去。一进去,他们就被中国军队的第二队打得落花流水了。最后中国军队赢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用战士的鲜血换来的!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四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著,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三国归晋的故事。各种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神机妙算、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仁慈纯朴、志向远大的刘备;武艺超群、有情有义的关羽;奸诈狡猾、足智多谋的曹操……

在三国众多人物中,曹操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东奔西走、四处征战,更有“官渡之战”这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他贵为大汉丞相,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他饱读诗书,佳作万千,一首《短歌行》更是流传至今,《观沧海》、《人龟虽寿》也是家喻户晓。可曹操又是千古唾弃的逆臣贼子。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写出了曹操的勃勃野心,更露出了他的凶残和不仁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事事都打着天子的名号,其实他才是幕后操纵者,可见他的狡猾、奸诈、野心,以及城府之深;曹操爱美女,天下皆知,只要长得漂亮,哪怕是有夫之妇,他也要纳于怀中,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像他这样的乱世奸雄更是如此。人和事都有两面性,经常褒贬不一的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尚且如此,更何况曹操呢?所以评价一个人要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

”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允曰:‘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愿即断董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随取宝刀与之,曹操持王允宝刀刺卓,不成,骑马逃走。“曹操刺杀董卓,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刺杀董卓时,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万夫不当之勇。别人在哭和抱怨时,曹操只字未语,却打算见机去刺董卓,一展大丈夫本色,同时引出他为民除害,死而后已的鸿鹄之志。

行刺董卓后,董卓悬赏捉曹操。曹操被一个叫陈宫的县令捉住,陈宫舍官随曹操来到他父亲的世交吕伯奢家。曹操疑心吕伯奢要害他,便杀了他全家,才发现误杀了人。逃走路上曹操明知吕伯奢是好人却因为怕他发现后报复,不顾情分,为一己之私杀了他。陈宫弃操而走。由此可见曹操的不仁不义、狠毒和忘恩负义。曹操只因怕他复仇,就杀了吕伯奢,乃是小人所为。既是误杀了人,就要勇于承担,主动承认,怎能再杀好人。这件事充分表明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也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令人毛骨悚然的千古名句做了最好的诠释。

曹操在兖州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其势日壮。于是曹操派人迎接父亲,没想到其父亲在徐州遇害,曹操悲痛下令大肆杀掠百姓,如文中所言”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 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挖掘坟墓,民不聊生。“曹操为父报仇且可以理解,但也不该牵连那么多无辜的百姓,不该为此而血洗徐州。这种做法,与奸贼董卓有何区别?无论有多大的血海深仇,都不能拿百姓出气,他们不该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据《后汉书》记载”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足以证实当时的惨烈。也深切的让人体会到曹操的凶狠、残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是谁,只要有残害百姓的污点,必定不能统一天下,成就大业。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游走天下,一统北方。但是让人敬佩的还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对抗,曹操最终取得胜利的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当时曹操率兵七万,而袁绍率兵足有七十万之多,如此实力悬殊,有何人会相信曹操会赢呢?在大多数人眼里,曹操无疑自不量力,以卵击石,但他充耳不闻,毫不在乎。他知道袁绍兵多,自己兵少,不能硬碰,只能智取;他知道袁绍粮多,自己粮少,不能持久,只能速战速决,而想出烧粮一招,一举破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从而让天下人另眼相看、刮目相待。曹操的胜利虽说和许攸密不可分,但也与他的爱才和善于纳才有着深切的关联。曹操赤脚迎许攸,想必是妇孺皆知吧。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足智多谋,但因袁绍羞辱自己而投奔曹操,曹操激动得连鞋也忘了穿,急忙去迎许攸,不顾丞相身份,向他跪下叩拜,于是许攸真心向曹,为他出谋划策,给曹操献了一计(烧粮),然后歼灭袁绍,继而统一北方。曹操不见得仪表堂堂,但作为一军统帅,一国丞相,风度、气质也十分重要,怎么会忘了穿鞋?定是刻意做出来的,如此这般会让许攸充分感到自己的重要以及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死心塌地地追随曹操。曹操身为大汉丞相,见到许攸竟跪下叩首,无疑再一次感动许攸。看出了曹操狡猾而略显奸诈的性格:他的爱才、用才和他统领大军的勇猛无敌、所向披靡。

《三国演义》中计策出神入化,各种篇章又不乏神秘感,书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让人读后不禁叫绝,可谓书中之典范。

高中生读后感2000字篇二:读《白鹿原》有感

读完这本书已有数日,然而一直没有下笔,直到在电脑前敲字时还在纠结。原因有这么两点:一来是自己最近还在写连载中的小说,未来得及执笔;二来是自己确实心里没底,主要原因还是后一点。其实自己是个很喜欢写读后感的人,尤其是在看完好的著作时必定会敲上几行文字。然而这次真心的不敢下笔,像《白鹿原》这样的一部巨作,很害怕自己的文墨还不够写不好,于身边的朋友观后,对于这样的一部巨作,都不愿意再去观看,错失与这样的精神食粮思想交融的机会,那我就是罪人了。

不过心里总有这样的声音在涌动、回响,那索性就随心吧,听之任之。

首先从故事本身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一些儿时从爷爷奶奶记忆中听来的片段揉碎之后再拼上《白鹿原》整片整片整片的海量历史信息灌输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再一次有机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试着去体会那种时日的生活,那种时日人们面对生活的举措,面对生活时日的那种态度,面对世代变迁、历史更替、思潮变化的时候做出的选择,面对曾经与自己最亲的人在革命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命运的时候的心境。

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某个平凡的角色,是这个角色是那个人物,却怎么都觉得自己作不好。

毕竟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也确实不曾亲身经历,虽曾听我爷爷奶奶说起,那也是点滴片段,并不见得有多少体会,更何况那时年纪尚小,又怎知岁月酸甜苦辣、千姿百态!

故事主要以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为中心,到白鹿村白鹿两姓人,以及白鹿村周边的村落也就是整个兹水县的村落的人,历代争夺在白鹿原的地位,在清末朝代更替历史文化变迁影响的下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白家是白鹿村大家族,白嘉轩、白嘉轩的父亲、爷爷等一直都是白鹿村的族长,在白鹿村德高望重,在白鹿原也是如此。

鹿家是白鹿村除了白家最大的家族,鹿子霖、鹿子霖父亲、鹿子霖爷爷等,在白鹿原村一直都是非常有地位,在白鹿原也是一样。

然而清的灭亡,民国的兴起,革命必然会给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的人们带去影响,尤其是在革命盛行的兹水县,白鹿原作为共产党革命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影响怎么可能会小。

国共合作时期到抗日时期到解放前期,白嘉轩鹿子霖的儿女都纷纷投身革命,在政治对立中,面对儿女情长、手足情谊,真想不出会是怎样的情形。当他们每次在某个熟悉或不熟悉的场合相遇,彼此会以怎样的心情开口说出第一句话。

例一:鹿兆鹏(共产党员)与鹿兆海(鹿兆鹏的亲弟弟)私定终身的人灵灵(白稼轩的女儿)最后走在一起,刚刚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还有灵灵怎样去面对鹿兆海,而鹿兆海又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亲哥,自己私定终身的人灵灵。原本美好的一切只是因为鹿兆海退出产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与加入共产党的灵灵政治立场不同,固执的两个彼此都无法做出退步,最后都为革命献出生命。

例二:白孝文(白嘉轩的长子)与小额(黑娃的老婆)在黑娃被迫逃离白鹿原的时候,度过了最开心潇洒的一段光景,后来自甘堕落几乎走到生命的尽头,在饥馑年狗已经在等待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吃他的肉。最后加入国民党,解放后成为了兹水县的县长,而与白孝文一起光着屁股长大情同手足的黑娃,在被逼逃离后辗转当了土匪之后又加入国民党,学为好人,解放后成了副县长,最后却被白孝文谋害。

他们只是小说中几个突出的角色,只是白鹿原上几个不平凡的人物,只是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文化教条脱枷的几位先行者,然而这样这样的角色人物先行者在当时是面对着风云变幻重重困难,思想在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那种火药味,现在的我们却是无法体会!

第二个从写这部小说的作者陈忠实前辈而言,陈前辈为文学的付出精神,对文学的坚强的毅力,在文学方面的素养,是小生我万万不能及。唯有敬仰学习之。当然这部小说文学底蕴史料信息以及写作方法,于我这等小生也是大有益处,如获至宝。尤其是于我这脑海似沙漠的人来说,陈前辈这部小说就是一股渊源深厚的清泉。

《白鹿原》是一部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先不提小说的质量如何,从草拟1988。4——1989。1年,成稿1989。4——1992。3年,历经总共4年时间。摸着脚趾头想想,那是陈前辈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在看书的过程中脑海里多次有浮现这样的画面:陈前辈挑灯执笔端坐于案前,带着老花镜,微弱的灯光下,两鬓已爬有缕缕银丝,正在翻阅着历史资料典籍,一本接一本,翻过书桌上的书堆,又去翻找书架,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才欣喜若狂的在纸上写下。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陈前辈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心中万千思想在笔尖游走,每次都是写到鸡鸣三更,还意犹未尽。

陈前辈这样的人,那是一个为了文学付出光岁的文者,心中只有一个念想为了民族的文化发展付出自己的热血在所不惜的文学界的伟人。

在此先说声抱歉,我其实不懂写作方面的知识,在这里评头论足,如有不对处,还望各位文友、前辈指正。

从整部小说的写作功力而言,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整个故事结构的驾驭能力,都是不可多得学习资料典籍。

这部小说是以一种凝重的气氛贯穿始终,写得深沉而严谨,词句酣畅凝练。从手法看故事,是以一个冷静理性镇定思维活跃的局外人去述说一个个情节,超出白嘉轩的那种干练冷静镇定,娓娓道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层层韵意,看一遍怎么都不觉过瘾。再从真个小说的结构上以及对小说的情节的发展来讲,每个章节说什么人说什么事,每个短故事发展起伏次序,每个人物之间的前因后条理都非常的清晰,轻重拿捏得当,松弛把握有度。不得不令人钦佩、自叹不如。

最后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慨,对于评论这样的巨作,感觉甚是惭愧。在现今社会,经济物质迅猛发展、人心躁动轻浮、精神文明开始缺乏的时代,文化已经被当成一种产品,许多人被文化产品后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活在一个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城市的一个角落,每当黑夜降临心灵对那种宁静的渴望、那种孤独寂寞,让自己觉得可怜!

庆幸的是领导人习大大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对文艺创作的讲话,深刻具体,让我感触颇深,具体内容上百度查看。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五

像听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余间悬绕。纯纯的曲调,像极了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带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慢慢的融入心肠。

记不清是第几次翻看《雪国》了,却一直没有机会看全。也记不清是多少次在杂志、书评上看到别人推荐这本书,却一直没有买到手。特意抽了一天的时间逛书市,跑遍了整个图书城,问了N个书店,最后一位漂亮的阿姨帮忙找到了它,小心的揣在怀里,坐着人攘攘的公车回来,天已经快黑了。

并不像那些名著一样那么厚,溥溥的一沓纸里散发着芬芳的书香,连着几个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壶珍茶一样式,几张几张的细看。困了要小心易易的把书放好,然后带着浓浓的疲惫入睡。

尽管如此,我却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觉就像一个看不懂线谱和乐理的人听到一首好曲子时一样,有心灵的陶醉,也有悦耳的感受,却不知道好到底好在哪里。《雪国》就是首这样的乐曲。虽然我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我依然愿意贯注我的全心去倾听。

书的内容讲的是一个遥远的岛国小镇,那里有温泉,产丝织品,终年积雪,每年都会有像岛村一样莫名前来的游客。作者通过岛村在火车上一对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给人很怪感觉的人的描写,引出许多其它的话题,如雪国小站的景物,岛村对驹子的想念等等。继而过渡到描写岛村与驹子的情感纠纷。其中写驹子的笔墨是最多的。驹子是一个出身贫寒、举目无亲而沦为歌妓的女子。本来定有未婚夫,但未婚夫患上绝症——几乎是剥夺了她婚姻的权利。只有委身为歌妓。在旅馆与饭局之间应酬。而她与别的歌妓却是不同的,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希望自己与岛村的爱情能够修成正果。为此,她小心而细腻的呵护着,呵护着自己也呵护着这份感情。而岛村是个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来这里渡假的过客而已,他只是想维持现状。而绝非像驹子一样对自己的所爱进行大胆而热烈的追求。

其实驹子也知道事情理性的发展状态会是怎么样,但她抛开了一切世俗观,温柔的陪着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时候跑去车站送岛村。我欣赏这样的性格和这种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但似乎这一些都被冻结在了这个偏远的雪国里,怎么样也无法触及。

相比起来,叶子的性格具有一咱纯粹的善良。她照顾着驹子的未婚夫。关心驹子的生活。我看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禁也和作者一样的疑问:这个弱弱的姑娘,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吗?

雪国的风景是美的。同样美丽的驹子和叶子却像生来就束缚在了男人生上一样。当自己并不爱着的男人病得不行了的时候为其卖身治病,在自己心爱的男人面前处处约束自己的言行,渴望甚至是乞求她们内心所贫贬的爱抚。我想,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故事,也许就像雪国的夕阳,会很快的消失在远山的尽头罢!

而做为见证整个事情发展的岛村,只是像一个过路人偶遇了这一切。见证了一个完整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我很怀疑岛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写照。曾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有个曾经深爱的女子,当自己慢慢变老时,记忆变得日渐清晰,于是面对记忆,写下了这篇文章,当作悼念。

我承认,没有看懂《雪国》,至少是没有完全懂,这与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少是相关系的,日本人生活在繁的礼节和对理想的孜孜不倦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日本社会的井然有序的一个原因,更也是它们发展的一种民族动力。作者截取许多往事中的这样一个雪国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片神圣领地时,似乎透露了某种积极上进的光芒,遗憾的是我看不清楚这神圣所发出来的光芒,只是朦胧的在眼前有几个穿着和服的女子,踏着木鞋,带着微笑走过。这种距离是最遥远的。

本来这篇读后感想写名为《唯美的雪国》但叶子的死让我耿耿于怀。太荒唐和突然的结局像这荒唐的爱情突然的消逝一样,令人难以释怀。叶子被火烧死了,确实点的说她是为了救别人而担误了自己的生命。驹子疯了,她所有的情感、伤怀也许在倾刻间全部迸发,让头脑正常工作的系统一下崩溃了。安排这样的一个结局不能说作者破坏了这种唯美的气氛,相反,这样的结果让一些痛苦的生灵得到了精神的安息。

世间上本来就少有完美的事情,缺少的东西总是能衬托出这种完美的稀有性。让人懂得去怀念和追求。我想这雪国是最后的雪国,它也许会永远的消失在岛村的生活里,但这雪国同样是永远的雪国,因为它给别人留下的深刻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

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雪国的人们会是怎样的生活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但是我知道过去了的雪国——它像一幅画卷,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隔着远远的距离。

对比:看完雪国,马上想到的是一个中篇《哦,香雪》,这也是一部给人以美美感受的作品,但它的这种美与《雪国》中的美是不同的。它更贴近人心,更能让人感受到真意。而雪国的美却是那样的冷艳,似乎与我们相隔了太长的时间,我们只能远远的观看,带点陌生的距离感。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六

总觉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写得太过干净,尤其是《伊豆舞女》。干净的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幻想,在如今这样一个复杂,充满利和欲的世界,那样纯粹、干净、真挚的情感体现着人类最简单原始的珍贵性情,令人神往、倾心,却又不忍心打破这份悸动。

《雪国》是以白雪的世界为背景,雪是世界上最干净、圣洁,同时也是最美丽、飘渺近似虚幻的东西。通文都流露着一种淡淡的苦闷、愁思、悲哀的情绪。

岛村,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个旁观者。对于这个人物,我并不喜欢。他是消极的,面对驹子对自己的痴迷,他觉得一切都是徒劳而已,他无法带给驹子想要的安心。甚至于,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对于驹子艳丽的美和叶子空灵、清澈的美的贪恋、追寻都是徒劳的。他看着驹子为生活奔波,为感情压抑,同情她、怜悯她,时而给予她一丝安慰过后又冷静地告诉对方一切都是徒劳。

当然岛村这个看客做的也很吃力,他一直在追寻中想象中的美丽,他渴求的清冷、干净的叶子始终不正眼看他,而让他矛盾纠结的驹子确是一味地等着他。还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心思被驹子看穿,想要躲着又期待着接近。

相反我很欣赏驹子,虽然付出得不到回报,依然率性而积极地生活着,渴望爱情,执着爱情。喜欢、憎恶,每一种情绪都表现得真实、坦然,丝毫不做作。

其实至今我又很多疑问,叶子对行男究竟是什么感情?只是想实现护工的愿望吗?驹子对行男又是怎么回事,为何临死都不愿见面,只是不想感受生死离别的痛苦吗?驹子似乎并不喜欢叶子,总是在岛村前避免着有关话题,可为何在叶子跳楼死时又苦的这么悲痛,近似疯狂,难道她真把叶子当做自己的寄托,希望她活出另一个自己?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七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少年爱国者》这一本书。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从小被卖到马戏班,受尽了班主的虐待,过着悲惨的生活。一次,马戏班到西班牙演出。他趁机逃了出来,坐上开往意大利的轮船,准备返回祖国。同舱的几位外国乘客同情他,送给他一些钱。晚上,那些外国乘客露骨的攻击意大利人是土匪,意大利是骗子的居住地……

这位濒于死亡边缘的意大利少年听到他们对祖国的诽谤后,怒不可遏。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他毅然将钱扔在地上,并高声怒吼:“我不要收说中国人坏话人的东西!”。小小年纪,特别是漂流异乡,举目无亲,饥寒交迫之时,他却舍弃了怜悯,维护了祖国的荣誉,真是可钦可敬啊!我的心被意大利少年对祖国深深的爱所打动。

对祖国的爱是一种伟大而深沉的爱。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忆往昔,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了祖国,率舰队向舰撞去;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曾激励过多少有为青年奋发向上……看今朝,女排大姐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终于在三大球中为祖国赢得了一个个冠军;边防军叔叔,为了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边境的外国军队……

但现在也有极少数人不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嫌他穷,一味地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洋人”面前低声下气,丧失中国人的尊严。他们为了个人的享受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这些人多么渺小!他们的灵魂是多么丑陋啊!

“爱祖国,要为祖国增添荣誉!”这就是我读了《少年爱国者》的主要感想。

最近,我读了古代着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他“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岳飞从小就有立志从军,报效国家的壮志,他的母亲在他背上特意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他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近代也有很多的爱国故事,新中国的成立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换来的,2008的大雪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英雄。四川特大地震更是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支持抗震救灾,把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世界各国人民都佩服中国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志,那时我还在成都读书,那种感觉更深刻。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要以古今英雄人物为榜样,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安危,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儿子就读于广州越秀区一市级小学。

最近,儿子的小学老师就课外读物《爱的教育》里面的一篇文章,让孩子们写一篇有关爱国教育的读后感。

儿子不会写,回来求教我,我一看这问题挺棘手的,我不能用我成年人的看法去强加给他呀。

我决定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就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是爱么?儿子说就是喜欢呗,我说差不多,不过还有不同,我们来查字典吧。我们拿出新华字典(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儿子一查说:是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我说很好,爱还必须有几个条件,爱必须相互的,爱必须真诚不能欺骗,爱不能强迫。我跟着说,国就是国家,那什么是国家呢?儿子说国家就是中国,我说对,我们的国家是中国,现在问什么是国家,儿子说不懂,再查字典吧,很快,儿子查到了:国家就是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我纠结了,这下我该怎样引导孩子呢,我该对他说,爱国就是喜欢这个暴力组织么,我绝对不会让我孩子去喜欢什么暴力组织的。

我就对孩子说,现在你已经大概知道什么是爱国了,你读后感可以真实的把你了解爱国这个过程写下来,你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写下来,让老师来解答,到时回来让爸爸也学习学习吧。我其实也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8篇】八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资料。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此外他的书并不是个性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此外,能够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十分地内敛谦恭自省。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能够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汪之后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述和回忆。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之后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必须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能够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取。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向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

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务必淡化。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热爱家乡。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才有它极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

没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宝贵的地方和好处的。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故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谛。

所以,故乡的人就应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时时提醒,他们并不明白他们的故乡是多么地美丽。汪的书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